协会快讯

如何破解新能源车里程焦虑?

时间: 2021-02-05 17:21      来源:
责任编辑:王都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一直以来,“里程焦虑”都被认为是阻碍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最大问题之一。新能源车市场强势增长背后,人们对新能源车的忧虑却仍未消除。随着冬季的到来,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问题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日前,欧阳明高院士公开表示:“如果有人说他的电动车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还特别安全,成本又非常低,那大家不要相信,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此番言论引发行业哗然。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新能源车主用车体验的面访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最关心的”是“电池续航能力”,占比达31.8%,可见“里程焦虑”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占比很大,所以车企为了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在续航上下了很大功夫。同时,实验室工况下的续航增加,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使用工况,造成了一定误解。调研显示,39.2%的新能源车用户认为厂家宣传的续航里程与实际感受差距较大,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焦虑。


image.png


我们认为,单纯提升续航里程并非缓解里程焦虑的最优方案。里程焦虑背后,既有电池续航能力、低温性能、充电速度等技术原因,也有充电便利性的非技术原因。很多情况下,续航里程只是问题的表征,背后的根源是充电便利性不足。由于需要时无法及时充电,用户只能“手里有粮”才“心里不慌”。长续航里程增加了单次出行半径,只是降低了电量不足出现的频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需求。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60%的新能源私人乘用车日均行驶时长介于1小时以下至2小时之间,日均行驶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私人乘用车占比仅14%,目前市场上400km-500km续航的车型基本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并且,一味的追求长续航里程,可能会造成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等其他方面的相对欠缺,同时增加购买和使用成本,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因此,改善充电体验,增加便利性,可以提高新能源车用户满意度和使用信心。调研显示,充电体验是目前新能源车用户的核心痛点,在满分10分中得分仅7.3分。在欧美地区,新能源车主通常拥有私人车库和便利的充电条件,对新能源车的满意度高。2020年1月,美国汽车协会(AAA)调查了40000名电动车主,AAA这次调查的一个结论是,真正购买了电动汽车的人,其实并不特别在乎续航里程;英国Zap-Map公司一项车辆满意度的调查也显示,电动汽车车主的满意度为91分(满分100分),高于燃油汽车车主的满意度72分。


所以里程焦虑更多的其实是充电焦虑。而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充电焦虑的根本原因,这才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潜在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指导文件,公共机构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规划建设配备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比例不低于10%,另外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尽管从宏观政策上给出了要求和指引,但是具体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系统协调与实施落地。目前,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在充电桩数量方面,车桩数量总体不匹配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显示,72.5%的用户认为目前充电桩数量较少。

image.png



2020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量113.5万辆,销量110.9万辆;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492万辆。按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规划,到2020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要达到50万台、公务车和私人专用车充电桩430 万台;实际截至到2020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68.1万台,累计的充电站达到6.36万座、换电站达到555座,公共充电桩80.7万个,私人充电桩87.4万个,私人充电桩目标完成率仅为20%,与规划还有340万台的数量缺口,车与桩的数量严重不匹配。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按此比例,2025年新能源车年销售量可达600万辆左右,届时车桩矛盾会更加突出。很明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拖了新能源车的后腿,阻碍了新能源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一)居民区安装充电设施难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中,刚需一族占了新能源用户的近60%,其余包括改善族、环保达人、先锋派、科技控等;57.2%的用户是工作单位与家之间两点一线的出行模式,平均一周充电3.2次。

image.png

在充电模式的选择上,63.6%的用户倾向于以私人充电桩为主的慢速充电。目前,虽然国家鼓励车主在自有车库、车位自建自用充电桩,但实际安装率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很多老旧小区的物业持消极态度,以没有固定车位、有安全隐患等各种理由推诿、阻扰居民安装充电桩,导致新能源用户在物业这关就被卡住;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电力部门以增容难、设备升级繁琐、配电成本高为由,对老旧小区限制安装充电桩,令车主安装自用充电桩困难重重。


(二)公共充电桩分布不均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中,大型商场、附近超市/便利店、餐厅是新能源车用户最常去的日常生活场所。在此类城市核心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常导致电桩数量少出现排长队的情况,或者停车费等使用成本高昂。更有一些核心区域根本没有运营商进行投建,造成用户充电不便捷,用车体验不佳,而郊区景点充电桩量多而使用效率低,导致资源分配极其不均,整体利用率不高。


二、现有充电桩运营方面,运营商之间缺乏互联互通

新能源用户充电过程体验不佳,是影响新能源用户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充电桩在充电技术领域的标准已经基本统一;在充电服务领域,2019年中国与德国、日本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漫游服务信息交互 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3119-1:2019),用以解决不同充电服务运营商间的互联互通、跨平台(不局限国内)充电业务的标准问题。充电桩实现互联互通本身不具有太高的技术难度。


然而,技术以外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新能源车用户。不同的充电桩隶属于不同的运营商,因此要使用不同的APP或者小程序来查找充电桩位置,支付界面、方式也不尽相同,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充电体验方面大打折扣。运营商体量不匹配、运营企业数据分享意愿不明、硬件标准化程度不足等因素束缚了充电桩互联互通前进的脚步。而推进互联互通的发展也会倒逼运营企业提高线上及线下的服务,形成良性市场竞争,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问题,极大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用车体验,也令潜在新能源用户望而却步。第一,对于公共充电桩,应该更加科学规划充电桩的分布,利用大数据为充电桩建设精准定位,同时对车主进行调研,使今后的充电桩建设和空间布局更加规范合理。第二,对于私人充电桩,应落实住宅安装问题,做到按需安装、应装尽装,政府出台对于物业、电力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充电到户的推进,切实提升充电保障能力。第三,对于充电桩运营,由各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各运营商加入,发挥平台作用,助力行业互联互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最终破解“里程焦虑”。


当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用车环境得以优化,当新能源车用户像普通车友一样,不再第一句话问出“续航多少?”的时候,新能源车将会驶入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普及的快车道,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得以顺利完成,最终实现成为汽车强国的愿景。